导读:有上过我SQL实战项目课程的同学会知道,这个项目很复杂,因为我在万能三步走的基础上,把分析逻辑拆成了两层:数据层和业务层。.虽然逻辑复杂了,但同学反馈很实用,甚至有同学在工作中反复回看说能一次次地解决ta问题。.今天,就给各位介绍这个落地的分析框架,我给它起名叫:勤思·平行分析框
有上过我SQL实战项目课程的同学会知道,这个项目很复杂,因为我在万能三步走的基础上,把分析逻辑拆成了两层:数据层和业务层。
虽然逻辑复杂了,但同学反馈很实用,甚至有同学在工作中反复回看说能一次次地解决ta问题。
今天,就给各位介绍这个落地的分析框架,我给它起名叫:勤思·平行分析框架。
为了能从0讲清楚,分成两篇内容,今天这篇是1.0版本
核心:为什么,是什么,怎么办?
在求职写简历或面试的时候,如何讲述项目经历?要用「问题思维」,先讲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,再讲你是如何思考如何分析,并解决问题,最终得到什么结果。
包括很多人推崇的「STAR框架」,也很适合用于项目经历的讲述:
有没有发现,这些优秀的解决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:就是它们的叙述逻辑都是从「为什么」出发的。
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黄金圈思维。
黄金圈思维是由 3 个同心圆组成,分为内圈、中圈和外圈。
备注:这是我修改后的版本,模型思维的核心在于「灵活」,让模型为我们所用,所以不必纠结原版到底是什么。
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,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。
讲一个学校分班的例子。在没分班之前,假设所有班级的成绩平均分是80分,从表面上看,这个分数证明学生理解知识点是没问题的。
但事实上,这个分数是高成绩和低成绩的两拨人的差异被相互抵消的结果,也就是说如果老师按80分的标准讲课,那高成绩的那拨人觉得效率低,但低成绩那拨人又听不懂。
这就是问题所在,是学校分班这个场景下的痛点,对应着why
后来分班之后,高成绩人群所在的班级高于80分,低成绩人群班级平均低于80分,差异就被重新体现出来了。所以学生分班,以及用户分层的本质都是在去平均化,把人群之间的差异放大,才能给到不同的营销策略。
而学生分班的过程,是按成绩划分的,更专业地说,是按成绩这个指标做的人群聚类,在用户分层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用单一指标 比如用价位段来将人群划分成不同价格偏好的人人群,也可以用多指标做聚类,比如RFM模型就是一个多指标的人群聚类
所以小结一句,就是用户分层的本质就是在做 去平均化以及指标聚类
以上把用户分层的本质是什么讲出来了,对应着what
那说了这么多,用户分层该怎么做?需要两个要素:分层维度 和 分层标准
我们再看学校的分班操作,学生的成绩就是分班的维度,70分则是分班的标准,
在用户分层实战中,分层维度以及分层标准都很依赖业务经验,从众多指标中选择符合业务场景的指标,并应用分析方法计算阈值来划分人群
最后这部分就是用户分层怎么做,对应着how
要想把黄金圈转化为行动,实现更好地影响他人,关键不是告诉他人「是什么」或「怎么做」,而是给出「为什么」的理由。
启动黄金圈思维的关键,就是要找到「为什么」,也就是要找到深层的内在动机。
在《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》这本书中,作者介绍了找到「为什么」的 7 个步骤:
最关键的一步在于最后:用「一句话」讲清楚你的使命、项目遇到的问题等 。如果不能用一句话讲清楚,证明理解还不够深。
核心:明确问题-分析原因-落地建议
回到数据分析场景,基于黄金圈思维:
考虑到最终我们要交付一份数据分析报告,所以我们需要在上述基础中,加上写报告的「总-分-总」逻辑,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通用的数据分析框架1.0:数据分析「万能三步走」↓↓↓
在做数据分析时,需要有结构、有主线地进行,这样得出的结果才能找到依据。如上学时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经常强调的「总-分-总」行文结构,在数据分析里,同样也是在遵循这样的原则:
接下来,我们会在1.0的基础上,继续升级,得到2.0的分析框架。
愿无知者有力,愿有力者前行。
我是@饼干哥哥 ,持续为您打造数字化时代的分析能力。
上一篇:产品代码都给你看了,可别再说不会
下一篇:大佬们 有没有unity游戏开发